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
来源:千字文
《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》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《千字文》,其详细信息如下:
诵读拼音:省躬讥诫 (xǐnggōngjījiè),宠增抗极 (chǒngzēngkàngjí)。殆辱近耻 (dàirǔjìnchǐ),林皋幸即 (língāoxìngjí)。注释:皋(gāo):水边的高地。解释: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,要反省自身;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,对抗权尊。如果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就退隐山林,还可以幸免于祸。解读:省躬讥诫,宠增抗极省是反省,躬是自己的身体,引伸义为自己、自身,反躬自身。《论语?尧典》里有两句话“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”,常被后世帝王引用,是不是真话就很难说了。果真能做到一身担起天下人的不是,不但自己的错误不推卸责任,百姓或下属的失误,也由我一人来承担。这才是大慈、才是孔子讲的仁,这样的人就是圣人,就是“我不下地狱,谁下地狱”的地藏王菩萨。讥是讥讽、嘲笑,诫是告诫、劝慰。听到别人的讥讽嘲笑、规劝批评要好好地自我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不要急赤白脸地分辩,就是“省躬讥诫”的意思。不是自己的过错,别人说也没有说你嘛,真是自己的错就一定要感谢人家。古人说:天堂的人闻过则喜,苦海的人闻过饰非,地狱的人闻过则怒。我们是哪一界的人,不用等死了以后,现在不就清楚得很吗?殆辱近耻,林皋幸即荣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顺境和逆境。荣宠、尊荣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,所谓“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”,是人生的高潮。辱是外辱,外来的他人的污辱,是一个人倒霉难堪的低潮时期。人是一荣俱荣,一辱俱辱,祸不单行。人在倒霉的时候是墙倒众人推,位置爬得越高,跌得也越重。荣和辱是一对,有荣就有辱,所谓荣辱与共。不愿有辱的结局就不要拼命追求荣,荣来了,辱也就同时到了。老子对此看得非常清楚,老子说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”,宠辱都不是好东西,哪个来了都吓我一跳,跟大病在身没什么两样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不要“宠增抗极”。
抗是通假字,通亢,极是极限。荣宠增加到了极点,物极必反,宠就变成辱了,所以说殆辱近耻。乾隆的宠臣和绅还不是宠增亢极吗?乾隆对他的荣宠无以复加,人称他“二皇帝”,结果是乾隆死后第三天就开始清算他,第十一天他就被赐死了。真是“生前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人去了”,最终弄了个“和绅跌倒,嘉庆吃饱”。殆是时间副词,表示将要、迫近的意思。耻辱还不一样,内心的羞愧为耻,外来的欺凌为辱。《论语》有“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”一句。无礼就会变宠为辱,外有辱,内必有耻,耻辱就一起都来了。感觉到势头不对劲,要倒霉,怎么办呢?有没有办法避免呢?有啊!那就是“林皋幸即”。林是山林,皋是水边之地。庄子说过:“山林欤!皋址欤!使我欣欣然而乐欤”!(《庄子?知北游》)“林皋幸即”就是,赶快退隐山林,辞官别作了。这个时间、空间既然已经不属于你,就赶快退隐,还能幸免于难。幸就是庆幸、吉而免灾,即是接近、靠近的意思。古代做官,官场如战场,伴君如伴虎,事事处处都得临深履薄。一个不检点,自己受辱事小,家族、老师都要跟着受牵连,责任就大了,所以一见势头不对,就要准备辞官下野,退归林泉,作隐士去了。古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,看看《隐士传》就明白了。下一句的“两疏见机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千字文全文章节
- 第一章
- 第二章
- 第三章
- 第四章
- 第五章
- 第六章
- 第七章
- 第八章
- 第九章
- 第10章
- 第11章
- 第12章
- 第13章
- 第14章
- 第15章
- 第16章
- 第17章
- 第18章
- 第19章
- 第20章
- 第21章
- 第22章
- 第23章
- 第24章
- 第25章
- 第26章
- 第27章
- 第28章
- 第29章
- 第30章
- 第31章
- 第32章
- 第33章
- 第34章
- 第35章
- 第36章
- 第37章
- 第38章
- 第39章
- 第40章
- 第41章
- 第42章
- 第43章
- 第44章
- 第45章
- 第46章
- 第47章
- 第48章
- 第49章
- 第50章
- 第51章
- 第52章
- 第53章
- 第54章
- 第55章
- 第56章
- 第57章
- 第58章
- 第59章
- 第60章
- 第61章
- 第62章